這幾天對岸的散打VS太極吵得異常火熱,我想根據我自身的習武經驗,來說一下散打的歷史脈絡和我的看法。

我曾經練過一陣子的拳擊、西斯特瑪,還有接觸一小段時間的八極跟卡波耶拉,雖然現在因為一些事務在身暫時沒練了,但未來一定會找機會回去重練。

 

散打又稱為散手,最早它在中國只是一套規則,是為了解決各種中國武術在比武時的混亂,所制訂出來的規則。

而經過長年的推移,選手針對規則修改動作和訓練模式,反而成為了一種中國武術。

與踢拳擊最大的不同在於散打多了擒和摔。

題外話:現代泰拳,最早也只是規則,其實在泰國有各種泰拳門派,其風格各自迥異,理念也都不同。而制定現代泰拳的擂台規則後,這種在擂台上的現代泰拳就被統稱為泰拳,至於其他門派都成為古泰拳了。例如:知名的古泰拳--「蔡亞泰拳」或稱「南泰拳」。)

 

在民國50、60年代,台灣也有國術擂台,不過發展的不怎麼好,所以辦沒幾屆就停辦了。

而與散打相比,台灣也有人自創類似的武術,那就是洪朝雄先生所創立的「搏擊」武術。

「搏擊」在當年可是享譽國內外,在台泰交流賽中,打敗許多泰拳好手而聲名大噪。

後來台灣的「搏擊」發展,因為洪朝雄先生由於一些因素而不再收徒,開始有走下坡的趨勢。

接著傳到畢經隆先生,以及張恩煌先生後,開始有了分歧。

由於當時中國散打興起,並有大大小小的比賽,張恩煌先生便從中國引進散打,後成立「中華武術散打搏擊協會」。

而另一派則是繼續推廣「搏擊」,是以畢經隆先生為首的「中華民國搏擊散打協會」。(順代一提:成吉思汗館長也是這個協會系統出身的。)

但隨著「搏擊」慢慢式微,便被散打取代,後來兩家的訓練都是針對散打為主,所以現在也很少人真的知道台灣「搏擊」的輝煌歷史及其精隨。

 

簡單來說,我認為散打是一種中國武術去蕪存菁之後的產物,它廢除了一些傳統國術不必要的套路,但是又有各種傳統國術的技擊原理,再加上現代科學化的訓練,以及強調對打的實戰經驗。

這些都是傳統太極所沒有的,而太極輸了,我想這是必然的。

 

傳統太極的教學,可能還在要求站樁、站馬步一年半年,才開始打套路。有人說站樁、站馬步,使下盤基礎打好了就不會倒,但這到底有什麼科學根據呢?

而且一年半載的時間,從現在科學化訓練要求的經濟效益觀點來看,站一年馬步是很可笑的。

開始學套路之後,又有多少真的能運用在實戰上呢?統國術除了缺少有效訓練,更缺少了互相對練、對打的經驗,以至於套路只能是套路,無法針對實戰做出有系統性地改良。

至於坊間「訴求實戰」的太極、八極、螳螂等門派,大多也只是戴個護具、拳套對打、對練,而不重視有效的訓練,就認為這就是實戰,便可以上擂台和人對打,這也是滿慘的。

所以我認為傳統國術要能實戰,不外乎就是把內容規則化、系統化。套路永遠都只是形式,必須有一定的規則和系統,才能體現這些套路的價值,再加上科學化且有效益的訓練。

 

再者,很多傳統國術,其實都是先有兵器術,才從其衍伸出拳譜套路。像是太極之於太極劍、太極關刀等,而八極拳之於八極大槍。(題外話:太極扇不是太極拳自有的。)

當年這些國術之所以能叱吒風雲,無非是達到拳劍合一、拳槍合一才能參透其精髓。很多發勁和技擊原理,都是從操使兵器的過程中體悟而來的。

但因現代械鬥不再平常,再加上這類兵器不好攜帶,以至於對於這種冷兵器的需求下降。

所以很多人只練拳,不練兵器,自然無法理解當時的拳譜套路為什麼要這麼打,更別說是應用了。

 

最後,那麼打套路到底有沒有用?我想一定程度上還是有用,但是需要經過科學驗證,並於實戰後分析修改,去蕪存菁才有用。

畢竟我們打的套路都是幾百年前傳下來的東西了,老祖宗雖有智慧,但仍敵不過現代科技。一成不變地打套路,也打不出個所以然來。

但有人會說,改變套路不就詆毀了該傳統武術的整體文化嗎?放心,現在中華武術的比賽有分成「套路比賽」和「擂台競技」。

在「套路比賽」中,仍然可以將所習得的套路一五一十地展現出來,這是演武性質的文化傳承。

而「擂台競技」,則是能把改良的動作或套路應用其中,這是實戰經驗的累積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Zeugen 的頭像
    Zeugen

    琢磨人生

    Zeug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